重溫黨史,獻禮華誕,今天的《黨旗引征程——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四川印記》,我們一起重溫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摘掉公社牌子。
在確立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過程中,與人民公社的體制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,改革“政社合一”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成為事所必然。
1979年3月,省委正式確定廣漢為農村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縣;7月,廣漢縣委開始在向陽公社試點,探索農村改革,把公社干部分成行政、農副業、社隊企業三個班子,逐步在“政社合一”的人民公社內形成了黨、政、企分開的格局,全社干部積極性明顯提高,既促進了生產,還減少開支。1980年4月,向陽公社內部宣布取消人民公社,成立鄉黨委、鄉人民政府和農工商聯合公司;9月,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摘下掛了20多年的“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”牌子,正式掛出“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”牌子。公社更名為鄉,建立鄉黨委,公社管委會更名為鄉政府,大隊更名為村,生產隊更名為生產合作社。到1981年8月,廣漢全縣人民公社體制改革基本結束,人民公社退出了歷史舞臺。
在省、地委的大力支持和縣委的直接領導下,向陽實現了管理體制的歷史性變革。這一變革理順了農村黨、政、經三者之間的關系,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,保證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穩定和完善,推動了農村合作經濟向多形式、多層次、多種經濟成分聯合與多元化、社會化方向發展,加速了四川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,為全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先進經驗,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。